知识点27 | 答题“四大金刚”-住区规划结构的构成要素

发布时间:2018-09-06 11:56

6


星期三

2018年9月

知识点 | 住区规划结构的构成要素

一日一签



重要的话放前面——四大要素请牢记!

1、用地-----用地规模与配置

2、设施-----设施分级与布局

3、空间-----空间层次与组合

4、景观-----视觉景观与形象


1 用地规模与配置 

1)用地规模:人口规模+用地规模

2)用地配置:包括住宅建筑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与停

车设施用地、公共绿地和其他用地五部分的数量及比例。反映了一个住宅区的某些重要的特征,如区位、环境、标准、甚至住宅的层数。


表 居住区用地比例范围


①用地配置应考虑的因素:住宅区的职能侧重、居住密度、土地利用方式和效益、社区生活、户外环境质量、地方特点。

A.城市住宅区规划应鼓励土地的立体化和复合化利用,如开发地下空间、对地面进行公共空间分层开发利用等。在这种情况下,住宅区规划的用地配置会有相应的变化。

B.各住宅区由于所处的区位不同、使用对象不同可能导致住宅区用地配置的侧重有所差异。在城市中心或周围已有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可供住宅区使用的住宅区,其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比重可适当降低。

C.根据居住对象的不同特点适度增减住宅区各类用地构成的比例。

D.住宅区为老年人服务的设施和综合性社区活动的设施应充分考虑,安排其用地。

E.住宅区的绿化和公共绿地是供该住宅区居民使用、并主要用作改善该住宅区户外环境而设的,因此无论周边状况如何,都不应该降低所规定的比重。


②居住密度★

居住密度是指单位用地面积上居民和住宅的密集程度,是一个包含人口密度、人均用地、建筑密度、建筑面积密度指标的综合概念。它对居住环境的品质以及规划结构的空间与布局形态有着根本的影响。


A.人口密度

居住区人口毛密度=居住区总人口/居住区用地面积(人/hm² 或万人/km²)

居住区人口净密度=居住区总人口/住宅用地面积(人/hm² 或万人/km²)

B.人均用地

人均住宅区用地面积=居住区用地面积/居住区总人口(m²/人)

C.建筑密度

建筑密度= 各类建筑基底总面积/ 居住区用地面积× 100%(%)

住宅建筑毛密度=住宅区总建筑基底面积/住宅区总用地面积(%)

住宅建筑净密度=住宅区某项建筑基底面积/住宅区该项建筑总用地面积(%)

D.建筑面积密度

住宅区建筑面积毛密度=住宅区总建筑面积/住宅区总用地面积(m²/hm²)

住宅区建筑面积净密度=住宅区某项建筑总面积/住宅区该项建筑总用地面积(m²/hm²)

E.容积率

住宅区容积率= 住宅区总建筑面积/ 住宅区总用地面积(m²/m²)

住宅区住宅用地容积率=住宅区住宅总建筑面积/住宅区住宅建筑总用地面积(m²/m²)


居住密度的高低取决于土地的价值和土地资源的状况、生活环境质量的定位,以及对城市型生活氛围的营造。

适当的居住密度三方面:节约土地、保证生活环境质量、满足城市生活需求。

越接近市中心的住宅区,其居住密度越高,环境质量标准越高,住宅用地比重越小。

住宅区的人口密度应从居住的物质环境质量社会环境质量两方面综合考虑,以保证舒适的城市生活。过高的人口密度会降低居住环境质量,过低的人口密度不利于居民间的接触与交往,也会浪费土地。


适宜的人口密度:300-800 人/hm²(当>800 时,应考虑户外公共空间立体化和复合化,以保证住宅区户外居住环境质量。)


2 设施分级与布局 

住宅区的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与停车设施、教育设施、绿地与户外活动场地、管理设施、市政设施6 大类


1)服务半径与设施分级

①服务半径指各项设施所服务范围的空间距离或时间距离。

②考虑因素:A.居民的使用频率B.设施的规模效益

③基本要求:应充分考虑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邻里交往的促进、资源的合理与有效利用和空间景观特征的塑造,同时也应与地方的文化传统所体现出的景观风貌相结合,形成包含分级和布局内容在内的各类设施的系统性结构。

④我国住宅区各级设施的空间距离服务半径

A.居住区级---800-1000m

B.居住小区级--400-500m

C.居住组团级--150-250m


2)设施布局

基本要求:满足各自的时空服务距离的同时,使居民有更多地选择性。

①公共服务设施

A.商业设施和服务设施宜相对集中布置在住宅区的出入口处

B.文娱设施宜分散布置在住宅区内或集中布置在住宅区的中心

C.老人活动、综合性社区活动的设施宜安排在住宅区内较为重要与近便的位置

②教育设施:内部,宜接近住宅区的中心位置,与步行和绿地系统相联系。

③绿地:充分考虑地形地貌,与步行和户外活动场地结合,宜贯穿整个住宅区的公共户外空间,尽可能通达至住宅。不宜被车行道过多分隔或穿越,也不宜与车行系统重合。

④户外活动场地:与步行和绿地结合,有较好的通达性。

A.幼儿和儿童活动场地宜接近住宅并易于监护

B.青少年活动场地应避免对居民正常生活的影响

C.老年活动场地宜相对集中

⑤道路:适度的人车分行。结合城市路网、空间景观层次、地形地貌进行道路布局。

⑥停车设施:考虑居民出行方便程度、保证住宅区安静安全、生态环境。

A.非机动车宜停在室内、接近自家单元,以一个住宅组群、250-300 辆为单位集中设置。

B.机动车停车以室内为主,晚间路边停车为辅,相对集中的前提下接近自家单元。

C.公交站点应接近住宅区的人行主要出入口。


3 空间层次与组合 

1)两大部分:户内空间、户外空间


2)四个层次:私密、半私密、半公共、公共

①私密空间:住宅户内空间和归属于住户自己的户外平台、阳台、院子空间。

②半私密空间:住宅群落或住宅院落围合的绿地、场地、道路、车位等。

③半公共空间:若干住宅群落共同围合的街坊、居住小区或居住区外部空间,包括公共绿地、公共服务设施开放场地、小区级和组团级道路和车位。

④开放空间:归属于城市空间的居住区或城市外部空间。


3)领域感:是人对空间产生归属认同感的基本心理反应--住区生活空间层次划分基础。

①领域感的产生式是由于人有一种本能的强烈愿望,要求规定其个人或集体活动的生活空间范围,即领域。

②基本要求:住区各层次生活空间的建构应遵循私-半私-半公-公逐级衔接的布局组合原则,注重衔接点的处理,保证各层次具有相对完整的活动领域。

③考虑因素:应考虑不同层次生活空间的尺度、围合程度和通达性。

A.私密性越强,尺度宜小、围合感宜强、通达性宜若

B.公共性越强,尺度宜大、围合感宜弱、通达性宜强、

C.半私密空间,注重其独立性,注重开放性、通达性、吸引力、职能的多样化和部分空间功能交叠化使用,以塑造城市生活的氛围。


4 视觉景观与形象 

1)基本要求:塑造具有可识别性、具有夜色的空间景观和形象


2)考虑因素

①考虑建筑层数的选择与分布。

②各层次外部空间的衔接、布局、形态、用途、尺度。

③街道的格局与形式、建筑的布局与风格。

④沿住宅区内部道路和周边道路行进时的景观变化与特征表现。

⑤注重历史与文化传统的作用。

⑥将住宅区的空间景观纳入整个城市与地区之中。

⑦充分考虑住宅区内外现有的自然环境,适度和合理地改造住宅内景观。



(节选自规划理论原创教材用书:《四库全书》城市规划原理(下),更多信息公众号后台回复“四库全书”)




微信关注“几凡小冶”

——朋友圈里的一股知识清流

微信号:jifanxiaoye



编辑 | 小冶

/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归城冶所有,转载请联系后台取得授权

投稿邮箱

2906663545@qq.com

/

powered by 博济中大导航 © 2017 WwW.baojiaoxs.com